柯 伟(1932.12.30-)。金属腐蚀与防护专家。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,原籍浙江省黄岩市。1957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工业学院。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。长期从事高温合金的蠕变、疲劳及腐蚀疲劳等材料失效与保护的研究。提出疲劳预形变诱发蠕变空穴的模型,发展了蠕变与疲劳交互作用理论;首创喷丸和氩气联合处理的新工艺,解决了航空发动机叶片特大晶粒的难题;开拓了我国较为薄弱的腐蚀疲劳领域,发展了局部化形变与腐蚀交互作用的实验和理论;开发出多项寿命评估技术、新型耐蚀合金和涂料,并得到推广。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。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。2001年当选为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。
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。
个人简介
	柯伟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,中国工程院院士。
1957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。1979-1982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访问学者。历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疲劳断裂研究室主任、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研究员、所长、学术委员会主任。曾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。现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、学术委员会委员,世界腐蚀理事会理事以及《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》、《金属学报》、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rosion》、《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》等国内外专业期刊的编委。
他多年从事耐蚀合金和环境敏感断裂研究,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“十五”重大项目《材料自然环境腐蚀规律和行为预测》以及石油石化、航空航天、核电安全、海洋工程等领域中有关材料失效方面的研究。1992年开始担任博士生导师,已培养研究生58名,其中获硕士学位研究生37名、获博士学位研究生21名(硕博连读8名)、博士后8名。1990年获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。1999年他指导的学位论文《腐蚀疲劳裂尖形变与载荷间交互作用研究》获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。2008年他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荣誉称号。
他曾担任中英和中欧国际科技合作研究项目的中方负责人和第16届世界腐蚀大会主席,获世界腐蚀理事会(ICC)Edward Greco 奖。
他多次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和科技进步奖。近年来的奖项包括2006年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;2007年<纳米氧化物浓缩浆与纳米复合涂料>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; <飞机日历寿命定量评估方法及其延寿应用>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此外2009年参与并作为<可视化铸锻技术研究集体>主要成员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。
发表著作
	
		
			| 
				专著名称
			 | 
			
				年份
			 | 
			
				主编(合译)
			 | 
			
				出版社
			 | 
		
		
			
				《Progress in Light Metals, Aerospace 
 Materials and superconductors》 
Part 1 Magnesium
			 | 
			
				2006
			 | 
			
				Siyuan Long, Fusheng Pan, K U Kainer,  
Yafang Han, Wei Ke,and Baicheng Liu
			 | 
			
				 TRANS TECH  
PUBLICATIONS 
 LTD
			 | 
		
		
			
				《Magnesium Science, Technology  
and Applications.》
			 | 
			
				2005
			 | 
			
				W.Ke, E H Han, Y F Han, K Kainer, and  
A A Luo
			 | 
			
				 TRANS TECH 
 PUBLICATIONS 
 LTD
			 | 
		
		
			| 
				《腐蚀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失效案例》
			 | 
			
				2003
			 | 
			
				柯伟、杨武
			 | 
			
				化学工业出版社
			 | 
		
		
			| 
				《中国腐蚀调查报告》
			 | 
			
				2003
			 | 
			
				柯伟
			 | 
			
				化学工业出版社
			 | 
		
		
			| 
				《海底管道腐蚀、损伤、断裂疲劳与设计方法》
			 | 
			
				1993
			 | 
			
				柯伟、朱自勇、姚治铭、韩恩厚、韩玉梅、郑宇礼、臧启山、刘路、刘慷、王金英、赵冬岩、曹静
			 | 
			
				内部资料
			 | 
		
		
			| 
				《宏观断口学及微观断口学》合译
			 | 
			
				1990
			 | 
			
				曾祥华、田继丰、柯伟、袁金才
			 | 
			
				机械工业出版社
			 | 
		
	
获奖
	 
	
		
			| 
				类别(国家、省、部级)
			 | 
			
				 获奖项目名称
			 | 
			
				 获奖等级
			 | 
			
				 获奖年份
			 | 
		
		
			| 
				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部
			 | 
			
				<高温合金的强化工艺和强度测试技术的发展>
			 | 
			
				优秀成果奖
			 | 
			
				1977年
			 | 
		
		
			| 
				全国科学大会奖
			 | 
			
				<高温合金的强化工艺和强度测试技术的新发展>
			 | 
			
				 
			 | 
			
				1977年
			 | 
		
		
			| 
				全国科学大会奖
			 | 
			
				<新型高温合金-铁基变形高温合金GH-135(808)>
			 | 
			
				 
			 | 
			
				1978年
			 | 
		
		
			| 
				石油工业部科学进步奖
			 | 
			
				《CYB-D、K级抽油杆及系列管式无衬套抽油泵的 
研制》
			 | 
			
				三等奖
			 | 
			
				1985年
			 | 
		
		
			| 
				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
			 | 
			
				<歼八、歼七所用发动机配套的多孔气冷一级涡轮 
叶片的研究与推广>
			 | 
			
				一等奖
			 | 
			
				1985年
			 | 
		
		
			| 
				国家科技进步奖
			 | 
			
				<K38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材料与工艺研究>
			 | 
			
				三等奖
			 | 
			
				1985年
			 | 
		
		
			| 
				科学院科技进步奖
			 | 
			
				涡扇、涡轮盘和紧固件用GH901合金
			 | 
			
				二等奖
			 | 
			
				1986年
			 | 
		
		
			| 
				中科院自然科学奖
			 | 
			
				<海洋工程用钢及焊缝腐蚀开裂敏感性与防护 
的研究>
			 | 
			
				二等奖
			 | 
			
				1990年
			 | 
		
		
			| 
				国家科技成果奖
			 | 
			
				K级抽油杆
			 | 
			
				 
			 | 
			
				1991年
			 | 
		
		
			| 
				劳动保护科学技术进步奖
			 | 
			
				锅炉压力容器失效分析研究
			 | 
			
				二等奖
			 | 
			
				1993年
			 | 
		
		
			
				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科学 
技术进步奖
			 | 
			
				高温高压氢环境下石化用钢开裂行为及超声波 
检测研究
			 | 
			
				三等奖
			 | 
			
				1996年
			 | 
		
		
			| 
				中国科学院宝洁奖
			 | 
			
				全国首届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导师
			 | 
			
				 
			 | 
			
				2000年
			 | 
		
		
			| 
				世界腐蚀理事会(ICC)
			 | 
			
				Edward Greco 奖
			 | 
			
				 
			 | 
			
				2005年
			 | 
		
		
			| 
				“何梁何利”基金会
			 | 
			
				“何梁何利”科学与技术进步奖
			 | 
			
				 
			 | 
			
				2006年
			 | 
		
		
			| 
				国家技术发明奖
			 | 
			
				纳米氧化物浓缩浆与纳米复合涂料
			 | 
			
				二等奖
			 | 
			
				2007年
			 | 
		
		
			| 
				辽宁省科技发明奖
			 | 
			
				<可视化热加工技术>
			 | 
			
				一等奖
			 | 
			
				2007年
			 | 
		
		
			| 
				辽宁省科技进步奖
			 | 
			
				<飞机日历寿命定量评估方法和应用>
			 | 
			
				一等奖
			 | 
			
				2007年
			 | 
		
		
			| 
				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
			 | 
			
				飞机日历寿命定量评价方法及其延寿应用
			 | 
			
				二等奖
			 | 
			
				2009年
			 | 
		
		
			| 
				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
			 | 
			
				可视化铸锻技术
			 | 
			
				 
			 | 
			
				2009年
			 | 
		
		
			| 
				中科院
			 | 
			
				优秀研究生导师
			 | 
			
				 
			 | 
			
				1990年
			 | 
		
		
			| 
				辽宁省
			 | 
			
				五一劳动奖章
			 | 
			
				 
			 | 
			
				1991年
			 | 
		
		
			| 
				国务院
			 | 
			
				政府特殊津贴
			 | 
			
				 
			 | 
			
				1991年
			 | 
		
		
			| 
				辽宁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
			 | 
			
				声发射技术在材料科学和工程中的应用
			 | 
			
				 
			 | 
			
				1994年
			 | 
		
		
			| 
				辽宁省重大科技成果奖
			 | 
			
				<高温合金的强化工艺和强度测试技术的新发展>
			 | 
			
				 
			 | 
			
				1977年
			 | 
		
		
			
				中国金属学会1985-1987年 
优秀论文
			 | 
			
				马氏体含量对双相钢疲劳行为的影响,材料科学与 
工程91,1987,39-44
			 | 
			
				 
			 | 
			
				1988年
			 | 
		
		
			
				第三届金属学报李熏奖金 
优秀论文奖
			 | 
			
				海洋用钢在NaCl溶液中的疲劳短裂纹的扩展,金属学报, 
1988,24(6):B393
			 | 
			
				二等奖
			 | 
			
				1993年
			 | 
		
		
			
				Corrosion Engineering,  
Science and Technology 
杂志Key Article
			 | 
			
				Electrochemical measurements using combination 
 microelectrode in crebice simulating disbanded of pipeline 
 coatings under cathodic protection.
			 | 
			
				 
			 | 
			
				2007年
			 | 
		
		
			
				Emerald Literati Network  
2008 Awards 
 for Excellence
			 | 
			
				Correlation between corrosivity of naphthenic acids and their 
 chemical structures. Anti-Corrosion Methods and Material
			 | 
			
				 
			 | 
			
				2008年
			 |